世界速读:西安今年6000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轮岗教师与学生交流
均衡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今年,西安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00名,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名师名家”。如今,这一举措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家门口学校来了好多名校老师”
(资料图片)
家住西门外的索先生近来听说,他家户口对应的学区中学来了很多市一中的老师,在学校长期交流轮岗,这让索先生一家人十分高兴。
“做家长的都想让娃上个好学校。不瞒你说,早些年,我们这一片的居民有好多都不愿意上学区中学,因为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很一般。但这几年,听说学校大变样了,环境越来越好,管理严格,好老师也越来越多。我们好多居民都关注着学区中学,我孙女目前在西关一小上学,将来家里人很有可能让她上学区中学。”索先生说。
索先生所说的学区中学,是西安市第一中学分校(市42中)。事实上,市一中“名校+”教育集团的名师来42中交流轮岗并非始于今年,而是自2020年42中加入一中“名校+”就已经开始了。
今年,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名师+”和“名校长+”工程,实行6000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市一中教育集团语文教师王其明便是其中一员。和他一起在42中“组团式”交流轮岗的教学、德育副校长及教师共有10余名,涵盖各个学科。
王其明负责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时他也是年级组长。来到42中后,他们结合实际,运用一中、益新中学对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方法,着重加强细节管理。
早上,班主任老师一般会在7点10分左右就进入教室,学生们也会在规定时间入校晨读,紧抓清晨宝贵时间;大课间,班主任老师跟着学生一起跑操,锻炼身体的同时强化师生凝聚力;中午学校实行“陪餐制”,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一同用餐,餐后学生可以找老师答疑解惑,12点50分准时休息;放学时,学生整齐列队出校,向老师鞠躬告别,老师也会回礼;学校按照“双减”要求,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设计,根据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做作业用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调整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每周都会回原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把好资源、集体智慧拿回来共享。”王其明说。
自近年交流轮岗政策实施以来,42中的行政、德育、教研、教学管理等都产生了新变化,老师们经常和一中、益新中学开展联合教研,去两所名校参加大教研活动,和名校老师展开师徒结对,许多老师都是一中、益新“名师+”成员。42中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学区初中学生纷纷回流;由于报考人数多,新高一年级也比往年新增了两个班。
“交流轮岗,不但把好老师带到了学生身边,也带到了我们身边。一中老师过来后,我们一同办公、一起教研,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细腻的教学方法对我影响很大,打破了我教学中的常规思维,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形成,也让课堂更有活力。”42中高中英语老师饶凝娟说。
交流轮岗实行“双向流动”
交流轮岗并不单纯是从优质校“流向”薄弱校,还有从薄弱校走进优质校的教师,这样的“双向流动”,才是“练兵”的要义。
程攀玉老师就是这样从新城区中兴路小学走进了西安育英小学,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这里,姬敏老师是她的“师父”,时常对她的课进行细致分析、耐心指导。程攀玉形容自己“走出了舒适区”,在育英小学学到了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规范有效的分享式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绝不是全盘授予,而是要实时关注学生感受,对学生进行启发,让课堂变成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地方,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程攀玉认为,交流轮岗对她是一次“洗礼”,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也有信心带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
在西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并不是今年才出台的新政策。据了解,这种交流大体上始于2012年西安实施中小学大学区管理制时,并渐渐形成规模。随着“名校+”的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断升级并扩大范围,区级、市级、跨区域交流并存。
而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目的,就是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项工作以输出“名校”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教师队伍为核心,以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质量为重点,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交流原则是,有效依托市区级“名校+”教育共同体,鼓励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间差距。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支撑。在交流轮岗的同时,西安大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列支不少于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校长、教师主动报名参与了交流轮岗工作。大家普遍认为,这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必要选择”。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给学校带来的改变,教师看得见,学生感受得到,家长们也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机制下,优质校和集团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放大,有效加强了校际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全面提升对口支持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为受援学校塑造“带不走”的优质资源、培育“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形成“带不走”的办学理念。
文/图 记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