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全局谋长远求实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地域一体,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创新基础扎实,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空间巨大。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携手并肩,打破“一亩三分地”局面,开辟融合试验田,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除了已有的成绩,当前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程度等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弈论给人启示:一旦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自己的创新成果最多和产业发展策略最优,到头来反而会事与愿违。
“协同”与“协作”背后涉及“人才往哪个地方走”“钱从何处来”“科技成果落地在哪里”“企业税收落在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三地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学会算总账,着眼于国家战略、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来权衡利弊得失,在不断磨合和取舍中找到满足区域协同创新的最优均衡策略,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这既关乎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成败,又影响着政府间的统筹和协调,决定着政府的行为和作为。相关部门必须以更大勇气和更高超的智慧,推动改革开放,完善好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学会算大账。将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以“一盘棋”思想达到“一子落”带动“全盘活”,实现“立足全局谋一域、干好一域促全局”。这意味着三地必须放下“小算盘”,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真正推动生产要素流动,科技成果共用,科研设施共享。身处京津冀有条件“就近拜师”,跳出京津冀“全球学艺”无束缚。加快发展,既要对内协作,也要坚持对外开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要学会算长远账。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是创新,产业协作的前提是先有产业,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成的事。“别人家”的产业链完善、专利技术实力雄厚,那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三地搞协同创新有后发优势、整体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但不能忽视创新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升基础科研实力、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都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同样,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看似没多少“赚头”,但事关区域发展战略,三地要涵养布局未来、抢育先机的智慧和眼光,尤其对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科技创新项目,要跳出区域、行业、部门的眼界,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坚持久久为功,既谋长远、求实效,也钉钉子、抓落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